欢迎来到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学校介绍
校园新闻
党务纪检
教育教学
学习生活
招生就业
后勤服务
规划发展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后勤服务->规划发展处 ->正文
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4-11-06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20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抓住河南信息工程学校与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两校融合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引领区域职教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体现河南特色、跻身中西部一流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和河南省高水平职业院校,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近年取得的成绩

(一)坚持政治引领和勤政廉政,有效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增强廉政自律意识。

几年来,两校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聚焦主业中把握职责定位,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在履职尽责中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动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心组(扩大)学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每月定期下发《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印发党建工作要点,对学校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树立学校形象。实施以案促改,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修订完善制度,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了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职责,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各部门负责人都签订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责任;扎实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举办廉政教育专题学习,把加强纪律建设的要求及时传达给全校党员干部,发放《河南省教育系统以案促改案例选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的重要讲话》等学习材料,组织全体党员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澄清保护党员干部暂行办法》、《河南省工信厅党建和纪检工作要点》等;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班子例会制度,确立以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决策方式;迎接各项监督检查,落实省委巡视组巡视整改、驻工信厅纪检组督查调研、教育厅学生资助检查、财政厅生均拨款绩效评价、财政厅非税收入检查、工信厅年度内部审计等各类相关检查。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和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和谐校园、省平安校园、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市创业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学校发展目标明确有序。

两校融合,千头万绪。学校通过调研、会议、考察、专家论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提出了“一个目标、二大职能、三驾马车、四条主线、十大重点” 的整体发展思路,即以两校融合为目标,围绕教育和培训两大职能,拉动招生、培训、产教融合三驾马车,围绕教学、育人、管理、信息化四条主线,以“党建为龙头、招生为生命、教学为中心、管理为手段、信息为工具、后勤为保障、安全为基础、制度为规范”,抓好“党建工作、后勤保障、招生就业、校园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规范管理、产教融合、文化建设、安全稳定”十大重点工作。今年是两校融合关键之年,学校举全校之力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三)招生培训力度持续加大,规模效益实现突破。

招生工作,是学校发展生命线,招生宣传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河南信息工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挖掘内部潜力,拓展办学模式,2020年度全年共录取5311人,同比增加125%,创建校以来最高记录,在校生规模近12000人。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2020年招生2000人,录取率为99.95%,在校生规模达7000人。

培训工作,作为“招生、培训和产教融合”学校发展“三驾马车”之一,是学校开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认真研究国家培训政策,强化培训职能,开辟培训市场,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学校与11家公司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400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7000多人次,与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办了本专科远程学历教育,与郑州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开办了相关技能工种的线上培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是加强中高职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学优势,积极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围绕服务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推进重点专业建设。依托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省级品牌示范专业,结合两校融合,优化专业建设,打造中高职专业群。目前已完成两校增设物联网技术、服务机器人专业、动漫游戏、美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五个高职专业,实现中、高职对接。二是积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2019年至今,信校申报并获批8个“1+X”专业证书试点,实现了“1+X”证书全覆盖。安全学院也正在进行“1+X”专业证书试点申报。三是抓好以赛促教,打造两校亮点。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学教研质量。几年来,信校都组织开展了全员化技能比赛,组织教师优质课比赛;组织教师参加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一等奖、二等奖多个;组织教师参加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在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在2020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荣获省一等奖27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0个;同时还多次成功承办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和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五)学校管理持续规范,信息化水平和法制化水平有长足进步。

几年来,学校明确提出要强化学校管理,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制度,提高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两校融合过程中,学院制度的落实作为重点,学院治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两校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提高两校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按照教育部“三全育人”要求,两校提出了“六育人”理念,即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实践、文化六育人,强化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针对两校共建4个校区,距离远、学生多的情况,为保障各校区教学秩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两校制定实施了《学校领导值班值宿制度》,由校领导带班、中层干部及学生处和班主任值班,公寓和水电、医务及保卫共同参加的一体化值班体系,确保了各校区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六)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两校办学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两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细致的行业摸底和市场调研,创造性提出了“1+1+1”的新型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学工作能够最大程度贴近企业,贴合行业发展,不再是“毕业即淘汰”,而是毕业即就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盘活了校内资源,扩大招生规模,引入企业“双育人”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技能和就业实力。目前,学校除引进联想3C、京东、华豫兄弟动画公司等企业进校合作外,积极走出去与河南汇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鑫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作对口专业12个,培养学生1200余人,成功释放校内压力,创立了校企合作新模式,被多家省属中职学校借鉴学习。2020年,安全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组织学生在汇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为学院下一步产教融合打下了基础。

(七)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两校统一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举办教师节座谈会,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庆祝建党、建国纪念日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设宣传牌板,及时更新宣传橱窗,所有校园苗木都“持证上岗”,划定校园车辆通行标线,设置单行安全警示等,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展示校园文化成果。信校依托“爱国卫生月”和厅属院校规范管理观摩活动,启动校园环境提质工程,组织全校大扫除,对校区内卫生死角进行了全面清理,美化校园环境,两校校园内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和提质升级,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加强校园文化宣传,两校采取网络平台与实地展板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旗帜鲜明、底蕴深厚、奋发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提升两校学生职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建设有两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会、报告会、运动会、主题团日活动等。

二、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以及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引进困难,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特别是技师以上“双师”比例与国家中西部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要求仍有明显差距。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偏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例不高。

(二)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稳定提升和发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学校还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新型课程观,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让全体学生共享课程改革的成果。

(四)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校舍建筑等趋于老化,生均设备值与省同类学校相比差距较大。

(五)两校教职工的融合理念有待加强,部门之间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三、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CCTV第二频道的《第一时间》节目发布的数据分析,2020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目前,全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200万。

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口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技能人才荒倒逼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党和国家基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三部委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职业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期。

但是,随着两校融合的推进,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能太乐观。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西部职业学校都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因此,学校发展面临着如下困境:一是对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办学资金来源更加单一困难;四是郑安校区基础条件欠账较多;五是社会上轻职教的问题仍旧突出。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职业院校普遍认可度低,也制约了学校发展的话语权。

新的时期,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学校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两校融合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国家和省的重大政策机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总体部署,以全面加强学校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服务河南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引领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办学理念

秉承“以德为魂、以能为本、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办学理念,“自强不息,德智双馨”,“修德 砺能 求实 创新”,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办学方向,围绕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在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上做文章,在创新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在深化校企合作上动脑筋,在拓展培训工作上谋发展,强化内部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精神教育与培养,积极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三、发展定位  

学校要植根河南大地,注重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上,学校要坚持面向河南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重点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工业安全、信息安全、智能制造为特色,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根据学校的实际,权衡利弊,正确选择,因地制宜,保持学校的协调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国家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质量提升的高水平学校。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抓住两校融合契机,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辅、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教育体系,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服务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植根河南、面向中西部、对接产业、服务民生,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经过五年努力,全面实现两校融合,中高职办学规模达到25000人左右,将学校建设成以高职教育为主的河南省乃至中西部一流职业院校。

二、培养目标

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备诚信敬业的综合职业素养、拥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四部分  分项目标

 

学校现状

学校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现有河南信息工程学校和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两个校区,存在职工人数较多、办学层次低、学校资源有限、招生规模受限等问题。学校资金面临困难,两校融合千头万绪,因此发展是融合成功的关键。

完成两校融合,实现人、财、物一体化,建成管理规范、设施完备、专业布局合理、师生以校为荣的有良好口碑的以高职为主、中高职兼顾的职业学院。

郑安校区教育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基建推进有序。

实现在校生规模25000人左右。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基层党组织情况:1个党委(中共河南信息工程学校委员会),7个党支部,163名党员。郑州工业安全学院基层党组织情况:1个党委(中共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委员会),4个党支部,支部均配备正、副书记,共有党员98人,其中教工党员41人,学生党员57人,预备党员26人。目前,两校融合尚未完成,学校在党的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群团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党建制度的不断完善,完成党建阵地建设。

教职工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党性意识不断提高。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严格落实党委中心组、教职工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工作。

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党建园地,宣传院校党建工作。

二、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群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2020年招生的中职共有6个大类14个专业,高职专业共有6个大类23个专业。中高职专业大类2020年招生人数排名为电子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装备制造类、交通运输类、教育类、土木建筑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中高职已经贯通的专业大类有4个,贯通专业共有14个。。

中职专业达到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教学系部专业设置合理,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师资较充实,实训设备先进完备,基本形成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居河南省前列。2020年,学校有6个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良好。

高职专业基础薄弱,教学系部专业设置不太规范,师资和实训设备等硬件达不到高职基本办学标准,师生都没有参加竞赛经历,教科研层次较低,在河南省高职院校中处于较低水平。

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安全为特色,服务河南省和郑州市产业发展规划,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助力,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重点打造软件技术和现代通信与网络专业群,发挥优势专业引领作用,锻造学校品牌。加强内涵建设,激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打造学校亮点

3-5年内,三改革持续深入、教学管理体系科学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品牌显现,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生态良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尝试探索国际交流,稳居河南省一流高职院校行列。服务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河南省最好的信息类高职院校。

 

建设完备的专业群运保障行机制。以专业群为单位,认真摸排两校各专业基础情况,分析专业优势及不足,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对各专业群做好延伸和补全,做强优势专业、做大传统专业、做优新兴专业。对照产业链,做好专业集群的延伸和补全,用1-2年时间,打造8-10个专业群,3-4年时间打造10-12个专业群。5年内所有专业达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80%专业达到全省高职院校中档水平,5-6个优势专业达到全省高水平专业标准;5年内成为河南省知名职业院校,争创河南省高水平职业院校,2-3个优势专业达到全国高水平专业标准,部分专业与本科院校试点本科阶段人才培养。

 

遴选一批名企优企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成省内中高等水平的的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2-3个省内中高等水平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成省内中高等水平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成省内中高等水平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可输出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标准。

深刻领会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师资成长、品牌打造的引领和促进关系,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融的标杆效能。筹建两校融合技能竞赛办公室,制定适合两校校情的竞赛激励制度,统筹协调两校技能竞赛工作,领会赛事政策,遴选与专业发展深度契合、对专业带动性强的赛事赛项,组织技术力量与参赛保障,力争逐年突破,3-5年逐渐打造学校技能品牌形象。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  状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具有专任教师152人,其中副高54人,中级职称6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7人,“双师型”教师83人。拥有教育厅学科及学术技术带头人14名,聘校外兼职教师30名,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名,省教学名师4名,省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名师工作室3名,省职教专家3,河南省中职学校教学名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在读博士1人。但是学校两校区发展极度不平衡;双师比略低,职工年龄结构偏大;专任教师各系部专业分布不均;高级职称人员存在缺乏进取动力现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等诸多不足和短板。

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稳定在3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稳定在60%;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1-3年达到50%4-5年达到80%;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0%4-5年适当引进外教;逐年提高专任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数量。

师资团队建设和名师引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学校师资建设五年规划,每位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晰各自专业成长目标,建立教师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自觉发展。

围绕各大专业群建设,每个专业群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努力培养校级专业教学名师1015名、省级专业教学名师35名、国家级专业教学名师1名。创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56个;创建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

 

四、信息化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郑安校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校园网络出口100M,以有线网络为主,无线网络作为补充,覆盖范围为1号教学楼1-5层和办公楼1-2层;核心机房设施陈旧;教学设施亟需更新;监控系统覆盖了学校部分地区;各类软件系统平台功能有限。

信息学校校区校园网络为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有线和无线双网合一,无线网络全校覆盖;数据中心机房设施完善;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技术灵活分配资源,建立数据中心资源池;网络安全设施有效;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全覆盖;学校建设了智慧校园统一门户。

围绕两校融合,进行高水平的规划和建设,紧紧抓住数据和平台核心,建立统一管理平台,所有的系统必须符合平台要求,保证数据格式一致性。

 

通过各个系统的重建,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保证数据不打架,保证数据的顺利流通。在两个校区建立统一管理的人事、教学、学工、财务、总务、安保等系统,保证为学校管理提供一致的、畅通的信息支持。

通过培训、考核、引导使用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养成各类人员的信息化应用习惯和能力。通过建立大量的采集终端,努力做到无感采集,尽量完整合法地采集学生、教学、轨迹等各类信息,建立大数据。

通过5年左右的建设,将两校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安全学院校区和信息学校校区,随时可扩展到其它的校区,在全省职业院校中展现出体量轻、借力多、数据真、系统活、更新快、应用广的特点,保证安全,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五、学生工作发展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专阶段在校生共计11958人,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本院学生共有4989名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逐渐规范;班主任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但存在与系部管理脱节问题;学生资助工作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劳动课以及业余活动开展有序;共青团工作分工不太明确,开展不足。

紧抓思政课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学生管理“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

建立科学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育人格局。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推行系部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辅导员、班主任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管理人员。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学生档案管理,严格档案管理流程,形成科学学籍管理体系,由管理型学籍管理制度转变到服务型学籍管理制度。

资助工作要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阳光资助,不断提升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拓宽思路,全方位、多渠道开展资助工作,使困难家庭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六、办学资源和基础能力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信息工程学校校区目前房屋已经饱和,房屋缺口较大,需要重新科学、合理调配住宿及教室资源。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校区房屋缺口较大,需建设学生宿舍楼、实训楼、培训中心和标准化大餐厅,以及与教职工生活相关的家属楼。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校区目前用电需求超出负荷2倍,急需电力增容;校园内地下管网设施陈旧,目前局部出现渗漏现象,需要对地下管网进行更换改造。 

深化后勤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严格落实收费标准,强化资金收入监管;强化财务规范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做好郑安校区10号学生宿舍楼、11号学生宿舍楼建设工作;做好东大门、南大门修缮工程;做好现有宿舍楼和教学楼内部修缮工程、足球场和篮球场等体育场所修缮工程;做好五楼报告厅、会议室、接待室装修工程和校园绿化、道路、文化等分项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办学环境,形成郑安校区独有的校园特色。

完成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校区地下管网更换、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校区实训场地建设。

完成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教职工家属楼建设。

七、招生就业工作发展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在国家招生政策和人口红利的双重推动下,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探索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模式,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招生就业态势持续向好。但是招生生源地不稳定,生源质量不高。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无编制无规格无生均经费,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各项办学基本指标处于较低状态。

健全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招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招生就业质量数量五年内达到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深入分析招生形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拓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外合作等办学模式的招生,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在校生人数逐年提升。到2025年,年度招生规模稳定到8000人,在校生规模25000左右

努力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路子,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实现两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到202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对口就业率达到85%,平均薪资水平达到4500/月。

八、校企合作工作发展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经过多次深入企业考察调研充分论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整合优势资源,以两校融合发展为契机,持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方式单一,两校与诸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了两个校外实训实习教育基地三个校内实训实习基地,需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方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以工业为基础,安全为特色,围绕以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筹建的8个高水平专业群,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原则,与国内相关产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文化交融”运行机制,扎实推进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五年内,计划与十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筹建67个二级学院,就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动漫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

九、培训工作发展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两校区培训工作现在主要业务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远程(继续)教育工作软考工作外考工作河南省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作等。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是深化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培训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学校培训工作规模小,硬件设施和场地需建设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培训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和提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培训品牌和精品课程。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以院校专业发展为基础,积极拓宽合作渠道。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质量,促进就业创业能力。

每个系部都要完成的精品培训课程,实现系部全覆盖。

5年内培养培训骨干教师50人,每年10人。

5年内完成技能等级认定50000人次,平均每年10000人次。

完成8个职业(工种)的在线培训精品课程建设。

1+X证书考前培训及考试全院校各专业覆盖, 5年内完成100名教师参加1+X培训,并且获取培训结业证书。

设立9个企业培训服务站,5年内完成新型学徒制培训4000人次,平均每年800人次。

继续教育中心每年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300人,加强多渠道宣传力度。

争取省市考试基地项目,打造考试品牌,加强外考业务宣传,每年承接考试人数达到30000人次。

创办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加强青年电商创业培训,第1年完成基地报批相关手续并且完成相关课程开发,第2年基地开始招生,招生规模达到每年50人。

 

十、学校科学研究与核心竞争力发展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学校教育与科学研究层次比较低,仅限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及教材编写,且数量较少,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系统规划。

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较差,研究层次较低,缺乏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术论文、著作等重视不够,占比较小。

学术交流较少,缺少有影响力的科技团队,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成果关联性和转化效果较差等。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成立教科研管理实施职能部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组织实施;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教科研成果的评估鉴定等。逐步建立完善相关教科研制度。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培养。培育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教科研骨干,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加强课题与基础研究工作。强化基础研究,稳定纵向课题,扶持横向课题,拓宽课题申报途径,提高课题、论文、著作等教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数量。以省及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积极跟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承担重大课题,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应用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小微企业。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紧贴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专业建设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与集成,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科研攻关等,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立学院学报期刊,高质量办刊,彰显学报的办刊特色,推动学报期刊品质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打造精品学报,不断提高学院学报的学术影响,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

  

五年规划目标

信息学校校区的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基础较好,也基本成型,进行适当更新和提升即可。而郑安校区的文化建设基础薄弱,需要进行全方位规划和建设,因此,两校融合文化建设方案以安全学院为主要规划对象。郑安校区现有的校园文化设施大都老旧落后,校园文化的精神的引领作用、理念的激励作用、环境的陶冶作用、制度的管理作用、氛围的教育作用等都没有较好的发挥出来。但学院占地面积大、闲置土地较多,只要规划合理科学,起点高,两校融合带来校园文化跨越式进步的绝佳契机。

 

围绕两校融合,以校训为核心,以校风、教风、学风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师生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形成思想解放、理念先进、校园风尚优良、管理规范科学、校园环境优美、审美情趣高雅、文化生活丰富、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

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制度、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激励引导制度、对违纪师生进行惩戒的制度、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制度、日常行为规范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等。

通过师生积极参与以学校精神为导向的特色职业院校行为文化活动,使践行学校精神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要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强调环境育人的主体功能,从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入手,从学校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努力建设布局优越、整洁优美、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环境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建设理念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


第五部分 重点项目及具体措施

一、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一)党的政治建设项目

1.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学校安排的一切工作上,体现在党员干部日常言行上。

2.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工作进展等情况,按规定及时请示报告。强化党员干部自我约束,校纪委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并通报典型案例。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严格落实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戴徽章、亮身份”、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党志愿书、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

4.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组织党支部(党总支)书记(委员)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专题培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及时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围绕提升把握“两个大局”能力和治理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二)党的组织建设项目

校内党组织要坚持求实、求精、求效、求严工作标准,确保工作“零差错、零失误”。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工作效能。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同时,高职还要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印发全省高校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的通知》(豫高发〔2019〕30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教党〔2017〕8号)的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创新党支部工作理念、活动方式和制度机制。

1.优化组织机构设置。一是建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基层党组织,强化党的组织建设。二是配优配齐专兼职党务干部。严把政治关、素质关、年龄关和前置沟通关,选好用好、配齐配强党务、纪检干部。落实新任支部书记谈话制度,配强专职、激活兼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进一步推进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之间的双向交流。

2.强化理论学习。重点围绕深化理论学习、强化党性教育、推进自我革命、激励担当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做好党员干部轮训工作。加强党性教育,把红色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科目,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加强“党建引领、业务协同”研学机制等。制定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严格落实每月的理论学习计划、每季度的检查通报、不定期的应知应会党建知识的测试。

3.继续推进支部设置科学化。中职按照1个部门设置1个支部,根据校领导班子成员任务分工设置党总支。高职教师党支部按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机关、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按照部门设置;学生党支部按照院系、专业、年级、班级设置,党员人数不超过30人。党员人数较多的,根据本支部党员的数量、分布、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设立若干党小组,并设立党小组长,做到设置规范、调整及时。

4.继续推进工作保障标准化。合理核定党支部工作与活动经费标准,并将其列入年度党建经费预算,足额拨付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实报实销。合理配备党务工作人员,每个基层院(系)党组织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明确专人专岗。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参与本单位工作规划、干部人事、年度考核、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重要事项讨论决策,享受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其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待遇。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党务干部(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组织员)培训,积极参加省直工委、省工信厅、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党务干部培训,提升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

5.继续推进活动阵地标准化。中职要继续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每个支部至少有1个党员活动场所。鼓励具备条件的党支部,建立本支部党员活动专用场所;条件不具备的党支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个支部合用的党员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场所应相对固定,做到“有标牌、有党旗、有设施、有规章制度、有档案资料、有信息公开栏”等。入党誓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支部组织机构等应上墙展示,上墙图板内容要标准规范。

6.继续推进制度机制规范化。继续推进《星级党支部量化考核办法》的试行并结合实际适当修改,最终形成制度。建立完善校、系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指导师生党支部工作制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党建责任清单,强化督促检查,层层压实党委、党总支、各支部的党建责任。持续推进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述职评议结果作为党建工作评判重要参考,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机制,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7.继续推进组织生活规范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有年度“三会一课”计划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如实规范记录“三会一课”开展情况;党支部每半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落实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由校党委制定党日主题,或者各党支部结合实际确定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主题;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党支部做好记录;推动组织生活创新,注重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信息化手段,推广“微党课”“网上支部”等方式,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8.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由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党建工作模式。做到学校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党建工作新载体,用好党员信息系统,不断提升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探索“党建+”工作平台,聚焦“两校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高工程建设”等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厅机关党委、厅属院校、厅属单位、省直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党建工作的交流沟通,学习所长,助力学校党建工作。

9.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入融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三)党员队伍建设项目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充分发挥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职责。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大局意识和系统思维,同时具体分析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动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创造性。把政治标准放在发展党员首位,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完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做好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举措如下:强化理论武装,提升党员理论素养;选树优秀典型,加强先进事迹宣传;和人事部门结合,在职称评审、人事任免等工作中向优秀党员倾斜;严格落实“双联系制度”,党委委员联系后进党员;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党员培训,提高党性修养;创新载体,丰富党员活动;吸收优秀的教职工加入党员队伍;探索党员的量化考核方法。

(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项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开展理论教育培训,打造示范课堂,运用各种载体分群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通过邀请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身边人讲身边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厚植爱国情怀。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打造推广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继续开展“两创两争”创先争优和“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活动,深入学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强化价值引导。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除开设的思政课程之外还应通过举行专家讲座、“道德讲堂”,举办知识竞赛、“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 “两争两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鼓励师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4.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邀请名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5.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构建社会、企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

6.繁荣校园文化。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凝练院校精神文化内涵,不断推进文化载体建设,培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浓郁的环境文化,着力推进具有院校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将院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内在气质,外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7.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要不断完善校园传播体系,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建立起校园网、广播、橱窗、电子屏及两微一端等多种媒介互补式、立体化、相互融合的宣传文化阵地和信息平台,营造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强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建立微博、微信、QQ群、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8.强化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作用,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强化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定期开展案例督导和个案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专业水平。

9.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高水准、可持续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辅导员占辅导员总数的70%以上,有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和年度考核结果。将辅导员纳入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职务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项目

按照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认真落实意识工作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旗帜鲜明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开展党员干部思想动态调研,分析研判党员干部思想状况,排查掌握党员干部信教情况。做好重要节假日和敏感时间节点防范控制工作。

1.执行《审核备案》制度。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对校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对外宣传内容的审核,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2.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3.采用谈心谈话、网络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教职工和学生思想动态。

4.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5.利用班会、劳动课、团课、升旗仪式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成立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分析研判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党风廉政建设项目

1.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办法》,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关键岗位、重点领域,紧盯“四风”新动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认真落实“五比五不比”、“五转五带头”要求,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头过紧日子。加强作风建设,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坚决防止和纠正不作为、慢作为等不良风气。

2.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抓好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抓实警示教育。对新入职党员干部及时开展纪律和廉政教育,对新任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采取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加大谈话提醒和谈话函询力度、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等形式,深化拓展监督方式,紧盯关键人、关键事、关键处、关键时开展专项监督。全力支持配合驻厅纪检监察组工作,推动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

3.加强纪检干部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监督检查能力的提升,建立廉政风险责任承担实施办法。

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学校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5.加强党员法制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用于党建工作。

(七)省级文明校园建设项目

按照《省级文明校园测评体系》,分类分部门分解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任务,将创建工作和党支部日常工作相结合。实施重点任务目标责任管理,制定分工负责重点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督促检查,做到每月对表交账、盘点销号。

1.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根据学校部门设置制定每月的志愿者活动计划,开展志愿者活动进社区活动,推动“绿城使者”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提升诚信建设水平。

2.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

3.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设置宣传栏、各楼层走廊宣传标语并及时更换宣传标语,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5.贯彻落实好《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师生员工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建设书香校园,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八)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协同工作机制建设项目

1.坚持和完善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以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保证学校中心工作落实有力、推进有力。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的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加强党外干部群众的管理,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力量。

2.大力开展常态化、普惠性职工帮扶服务,在重大节日“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国庆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参与省直机关、省工信厅组织的各项活动。

(九)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项目

强化制度意识,精准制定制度,严格落实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释放制度活力。制度优势是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要在制度建设上创新提升,围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评价监督体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现代化。制度建设包括如下:

1.工作制度:制定专项工作工作流程。

2.监督制度:制定校各项监督制度,促进工作落实。

3.考核制度:结合党建述职考核,加强党建工作的日常考核。

4.奖惩制度:将党建考核结果作为人事考核、职称评审相结合的重要参考,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

二、学校的学科布局与专业群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一)集群式专业布局优化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出发,借鉴全国高水平职业院校特别是信息类职业院校的专业群设置和规划,结合我校专业基础现状,科学规划我校专业布局。秉承“立足工业和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持续培养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四化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助力,充分发挥两校区位、专业基础及优势,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助力,以共享资源、提升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

.工作举措

(1)围绕工业互联网的“物理系统+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体系架构,依据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专业重构,组建软件技术(软件与大数据技术)、现代通信与网络(工业网络与安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安全技术等 5 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3-6个专业,以优势核心专业为引领,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对于办学基础扎实、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按照对应产业“岗位相关、技术相近、基础相同”原则分析其内在关联性,组建新能源汽车服务、文化创意、建筑工程三个专业群。对现代物业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航空乘务三个专业进行全面培育,条件成熟可增设为现代服务专业群。

(2)每年组织专项调研,分析预测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对专业进行摸排梳理,增开新专业;对专业群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及时进行专业群诊断与改进;对发展滞后的专业群进行预警,关停生源枯竭专业,提升办学绩效,增强专业适应性。

3.项目考核与评价

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专业布局和专业群发展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权威性。

4.保障措施

(1)加强专业群健康发展保障机构。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工作章程,指导专业整体布局规划和专业群发展;成立由校、企相关部门主管为成员的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专业群发展规划及实施工作;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和专业评估机构成立的专业群发展评估和督导检查委员会,负责专业群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追踪。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专业群及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制订专业群评估诊改制度,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校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新增专业年度评估制度。   

(二)“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育训结合、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办学模式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加强与工信厅产业研究院联系,精选优企名企,校企共同打造产业学院,推动企业产业资源与我校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共建、学生共管、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创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高度融合、中高职贯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工作举措

(1)对接产业需求,引入头部企业,借力企业实训设备、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2)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和教学名师为支撑,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打造融合创新型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团队。

(3)重构中高职贯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活页式、工作单式教材,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4)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工业网络与安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产学研创培的综合赋能服务体系。

(5)强化技术辐射与技能培训,为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3.项目考核与评价

各专业群根据总体规划制订本专业群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经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审定,并以此为标准进行专业群绩效考核。

4.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办公室为每个专业群遴选1-2个行业头部企业,制订校企合作协议,按计划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两校融合发展五年总体发展目标为引领,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以各项竞赛为抓手,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助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1+1+1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河南省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举措

(1)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结合专业实际状况,开展多方位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一年一修订,三年一调整。

(2)构建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群课程体系。利用两校具有中、高职招生资格且中高职专业群基本贯通的优势,根据国家对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分解企业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对接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的模块化课程,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贯通”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群课程结构。

开发覆盖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识课程,采用体验为主的浸入式教学方式,打造学校的“安全”特色。

(3)推进“岗课赛”融通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将相关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课程和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多种形式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微课等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践为主线,实现“教、学、做”合一。倡导集体备课制度,共同打造高效教学方式。

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企业、行业、社会评价;评价时间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元化,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达成、素质养成等方面合理设计考核方式。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评价制度,对各专业群及专业进行综合评价。

4.保障措施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章程,做好调研、起草、审定、发布、更新、评估等各项工作。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

(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校企共同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规模和数量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实习岗位满足专业对口要求,达到“实习即就业”的实习效果。

.工作举措

探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应对完全一致,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作为实训任务,保证训练项目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发对接工作岗位要求的训练教材和训练手册,建立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设定服务产业的经济指标,最终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测量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生产性实训将引领教学资源的变革,推动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生面对职业的胜任力,增强学校的服务贡献力。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通过教师与技术人员轮岗交流、教学和生产性成果资料双向反馈转化,提高教师教学和服务能力。

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培训,为中小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支持,实现每年培训人数达到在校生的两倍以上。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根据实训室评估办法,每一年度对实训室进行评估。

4.保障措施

制定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评估办法。

加强实训室建设调研和论证,追踪实训设备使用效益。

(五)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通过校企双向培养,互培共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教学、科研、创新、培训等综合能力的师资队伍。

.工作举措

(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参与专业群建设的力度。对学校教师开展企业技能培训,使教师了解合作企业文化和企业岗位要求;建立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挂职锻炼的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担任具体职务,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更新、设备改造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企业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使企业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企业导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

(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

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方案,由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通过双向选择、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等合作指导方式,推进教学创新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创新教学团队。调研分析教师需求,精准开展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竞赛培训、1+X考核证书培训、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下企业培训等,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培育一批专业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中原技能人才、职教专家、省级和国家级千人计划等。

(3)以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创新平台为引领,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通过“课程与教材建设、研发教改课题与项目、参与承接企业项目”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培养创新思维、产业思维,获取产业资源,增强行动能力,使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科研及其转化、赛教结合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4)提升教师队伍教科研层次

完善教研制度,从教研内容、组织形式、成效评价等方面规范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时间、次数及效果,及时地传递新的教学信息,推广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结合优质课和教学能力比赛,坚持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讲座等交流活动,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每学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案例,积累并整理出有关教学方法的论文,鼓励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和教学成果。

鼓励合作企业将真实的企业研发项目引入学校,并提供从需求分析、项目规划把控、产品开发、研发资源支持等方面提供规范、专业、高效的支持与服务,与校方师资合作进行科研创新,完成科研结果的行业推广与商业应用,从整体上提升合作院校参与行业科研的能力,推动应用科研反哺专业建设。

3.项目考核与评价

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教师成长信息化系统,采集多方信息,针对每个教师做出分析,指导教师成长。

4.保障措施

学校每年预留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

制定校企双方互聘共用教师方案,教师定期下企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教师培养方案。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智慧校园的教师成长中心平台建设。

(六)赛教融合效能提升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及学校品牌形象打造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技能竞赛绩效管理制度,提升我校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和学校品牌影响力,创设学校技能学习氛围。

 2.工作举措:

1)建立健全技能大赛组织保障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技能大赛办公室,负责研究国际、国内、省级、行业技能技能大赛的政策及导向,发挥对全国技能大赛工作的统领和协调作用,完善技能大赛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保障学校在技能大赛领域内健康发展、成绩不断提升。

 2)以赛代检,以赛促改,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以竞赛作为我校办学质量的检验手段之一,以技能大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合作参与大赛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技能教育的针对性。

3)以赛促教,教赛结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广泛调研,统筹兼顾,制定优质课和教学能力比赛方案,组织校级优质课和教育教学能力比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河南省和国家比赛。根据教师需求和比赛要求,分阶段开展系列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注重教赛融通,通过各级各项比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及时引导教师把大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4)以赛促学,学赛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合理设置大赛项目,有效引导、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形成“以赛促改”的局面。建立国、省、校三级技能竞赛制度,保障竞赛队伍的培养和传承保障,重点突破优势赛项。通过技能大赛来指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使学校不断调整培养标准,实现教学与需求的对接。

5)承办国家级、省级及行业竞赛,扩大学校品牌影响

按照政府部门工作部署,积极承办省级和行业竞赛,力争承办国家级比赛。借助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影响力。通过比赛提升学校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

3.项目考核与评价:

1)建立科学、有效的校级竞赛组织与制度体系,督促各专业、各学科积极组织校内技能竞赛,发挥技能竞赛对教学内容、教师成长、学生提高的检验和促进作用。

(2)中职学生参加河南省技能竞赛的人数和竞赛项目逐年增加5-10%,获奖项目保持稳定增长。高职部培养各专业技能竞赛训练队伍和保障机制,把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4.保障措施:

(1)成立校级技能竞赛办公室,制定各年度技能竞赛计划和资金使用制度,分别关联各赛项所在系部,系部按照计划组织训练与参赛。

(2)校级技能竞赛办公室制定年度技能竞赛参赛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及绩效目标,交校党委会审核后,生成竞赛办年终考核指标。竞赛办分解二级指标到对应系部,年终对应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系部考核标准。

(七)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建设目标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工作举措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校发展为出发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激发教师奉献精神为切入点,从留、立、改、废四个方面梳理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过程管控。建立健全模块化教学课程的质量监控机制,通过督导听课、问卷、学生座谈会、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反馈存在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上升。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阶段性量化考核目标,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评聘等提供有力依据。

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师成长信息化系统,实现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成长相关信息实时采集、推送、显示、分析、诊改,从而提升管理效率。

(2)健全专业群运行保障机构。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群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的指导;成立由校、企相关部门主管为成员的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专业群发展规划及实施工作;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和专业评估机构成立的专业群发展评估和督导检查委员会,负责专业群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追踪。

(3)建立专业群发展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群带头人负责制度,制定课程开发规划,协调专业群建设。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负责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训条件的建设等。

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结果、专业调研等,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停招专业教师的转岗与培训机制等,对不符合产业需求、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不断减少招生规模直至停招。完善学校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专业群中新专业的设置原则、基本条件,规范申请流程,建立新增专业年度评估制度,督促和改进新专业建设。    制订专业群评估诊改制度。建立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专业群建设诊断与改进制度,定期开展自我诊改,持续提升建设质量。建立以第三方为主的多维度评价制度,评价主体以第三方(产业)为主,包含政府主管部门和教育受惠方(学生、家长),促使学校更注重社会适应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培养,从而提升人才品质。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每年组织行业、企业、政府、职业教育等专家进行论证评价。

4.保障措施

加强各项制度的调研、论证、实施效果追踪、改进完善等环节。

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一)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1.着重进行优秀团队的培育,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力争在2025年前各主要专业群建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有较强科研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加速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促使后备领军人物脱颖而出。精心锻造“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激励、培养优秀拔尖人才。

2.加大内培、外引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申请教学研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为契机,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形成教师内部培养机制;招才引智,努力引进各级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双高”人才,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能手,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公开招聘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加大引进力度,彻底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从高校和企业引进硕士以上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创新人才招聘机制,建立通过签订“劳务合同”聘用教师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学院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管理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引导鼓励转为专任教师和兼职代课,进一步补充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学院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参与和指导专业建设,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使兼职教师人才库的总人数达到200人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形成专兼职教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人事管理制度建设项目

1.加强对教师职称晋升的指导与服务,提升与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在职称结构控制比例内,分年度按节奏做好职称评审推荐工作。

2.建立健全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做到有效的为教师提供服务,为两校融合发展提供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重视制度建设,尤其是与教师职称评定与管理、教师任课资格审定、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与考核管理以及外聘教师的聘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3.加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术氛围。把师德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德培养计划和方案,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适时举行师德培训。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制度,完善奖惩机制,明确师德义务和要求。继续对师德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并与晋升、评聘、考核挂钩。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监督机制,健全教师评教及教学质量跟踪体系,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的作用,使教师真正作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遵循学术道德。引导教师跟随时代发展步伐,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三)师资队伍培训建设项目

1.引导激励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以合作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多措并举,实现“双师型”教师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

2.鼓励、选送教师赴企业实践,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方案,专任教师特别是非语言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要紧密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加强对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提升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素质为核心、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参加网络培训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跨专业、跨单位合作,促进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为基础,形成一批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攻读硕士学位,在进修经费和待遇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深入挖潜,强化管理,依托“双高”建设,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培训,开展“四史”教育,使教师有效地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好国培、省培、跟岗访学、企业实践、进修以及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提升培训,做好中高职衔接教育,年培训人次不少于500人次。针对在岗教师建立3~5年一周期的轮训制度,针对新进大学毕业生建立第一年或第二年必须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管理办法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和“互联网+”的培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此外,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选拔和培养一批 “教学名师”队伍,是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实现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构建“教学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院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3~5名左右优秀教师纳入学院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选派教师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协作平台,开展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尽快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之在本专业领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教育专家。

(四)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

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开展院校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人才,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素养的教育,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进修评优、奖励处分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全面推进师德建设。构建大德育体系,增强思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织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各级领导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学校要在确定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根据本规划目标、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教师进修学习、新教师接收、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把计划落实到教学系部,然后报学校平衡审定。计划一经审定,就要认真执行,并列入各年度工作计划中去,作为重要任务完成。

3.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两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院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工谋事创业的热情,逐步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岗位管理,坚持按需设岗,完善干部人事的考核和聘任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和配套管理。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一)信息中心机房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在南校区建设一个中心机房,首期完成空间布置,随着两校融合的进展和学校的发展逐步充实和提升,保证可以完成带宽接入、进出数据筛选、数据存储、负载均衡、网站、各类系统运行等功能,在3万人左右的压力下,保证可以承载全校师生的上网需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任务。

将机房分布成不同的功能区,不仅可以完成网络运行的主要任务,同时可以承担参观、讨论、会议等功能。

在机房内进行灯光指示,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机房布局与功能展示,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教学场地。

2.工作举措

进行全面的调研,学习先进地区和单位的机房建设方案,并吸取相关的经验和教训,采取逐步建设的措施。

1)在合适位置选址,完成基础装修,空气净化和新风系统,安装好桥架、机柜、机架,做好电力、监控等支持。

2)完成带宽接入,并为以后随着师生人数,设备数量的增长提升带宽预留设备空间。

3)完成服务器、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关、上网行为管理等的布置,为流畅上网提升设备保证。

4)完成分区灯光指示。

在进行中心机房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紧盯学校应用的目标,既要保证当年学校各种需求与应用,也要尽量节约学校资金。

在进行建设方案制定、招投标、验收调试等工作中,多方面参考企业、使用部门的意见,保证设备与应用相匹配。

从项目建设方案开始引入企业竞争,保证学校利益,为学校建设技术领先,价格经济,功能多样的中心机房。

3.中心机房项目考核与评价

在完成中心机房项目后,要保证全校办公室、机房、教室、学生宿舍等上网流畅,保证各类系统正常运行。

评价方式:

1)使用相关测试软件进行系统测速。

2)为相关专业进行现场教学讲解记录。

4.保障措施

此项目将采取充分进行调研,全面进行论证,引入企业竞争,做好建设计划等措施保证项目实施。

计划使用双高工程第二、第三年度资金,提质培优计划资金,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全部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相关企业。

(二)统一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在安全学院建立全校应用的统一管理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存放形式等,保证此后数据格式统一,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不再出现数据孤岛。

2.工作举措

通过以下措施保证统一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合理,技术领先以及较高性价比。

1)进行前期调研,综合分析各高校所使用的统一管理平台,调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各大品牌。

2)发布招标预公告,广泛引入各大公司进行前期方案讲解和论证,开展前期竞争。

3)进行方案优化,保证方案符合安全学院与信息学校多个校区的管理体制。

4)第三方招标,保证项目实施过程合法透明。

3.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可保证全校各类软件系统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格式,不再出现数据无法流通,无法共享的局面。

4.保障措施

此项目将采取充分进行调研,全面进行论证,引入企业竞争,做好建设计划等措施保证项目实施。

计划使用双高工程第二、第三年度资金,提质培优计划资金,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相关企业。

(三)上网身份认证项目

1.建设目标

本项目分为两个建设目标,一是保证信息学校校区目前的认证系统安全可用,二是在郑安校区建设20万台设备以上的认证系统,保证在郑安校区快速发展过程中,既要保证所有人员和设备可顺利上网,获取网络支持,又要保证所有上网人员和设备处于网络管理之中,保证所有上网人员和设备合法,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2.工作举措

通过以下措施保证上网身份认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进行前期调研,综合分析各高校所使用的认证系统,分析学校现有的认证平台,提出认证管理方式。

2)对认证系统的细节进行充分讨论,保证认证系统可实现方便认证,全面认证的双重要求。

3)第三方招标,保证项目的竞争性,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4)持续优化认证方案。

3.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要保证全校合法人员首次认证后可实现无感认证,并可实现对非法人员的报警,保证学校网络系统的安全。

4.保障措施

此项目将采取充分进行调研,全面进行论证,引入企业竞争,做好建设计划等措施保证项目实施。

计划使用双高工程第二、第三年度资金,提质培优计划资金,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相关企业。

(四)学校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本项目包括学校在建设和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类软件系统,分为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三大方面,具体如行政管理方面的人事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OA应用,学生管理方面的招生就业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学生顶岗与实习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等,教师管理方面的教科研系统、课时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方式,在学校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2.工作举措

通过以下措施保证软件系统项目的顺利进行。

1)进行前期调研,充分认识两个校区现有的系统情况,充分了解社会先进高校所用系统。

2)对相关系统的细节进行充分讨论,引入企业进行前期项目讲解,将竞争时间前置,既保证项目的企业竞争,也保证项目的各系统兼容。

3)第三方招标,保证项目的竞争性,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4)按照资金能力,逐步进行实施。

3.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要保证全校各个部门能够基本在网上进行相应的管理和应用,大大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并为全校人员实现全球全天全方位的相关服务。

4.保障措施

此项目将采取充分进行调研,全面进行论证,引入企业竞争,做好建设计划等措施保证项目实施。

计划使用双高工程第二、第三年度资金,提质培优计划资金,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相关企业。

为保证数据兼容,每个项目都要符合国家标准,并在学校统一管理平台上运行。

(五)学校信息化系统等级保护项目

1.建设目标

信息化系统等级保护是国家强制项目,从低到高五级,职业院校应当达到二级标准。

本项目是为了保证学校的信息化系统达到国家二级等级保护标准,具体实施包括对现有系统进行测试,漏洞检验,数据备份,实现冗余,在线保护等措施,以保证学校信息化系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验收,并保证相关信息安全。

2.工作举措

通过以下措施保证软件系统项目的顺利进行。

1)学习国家等级保护相关规定与技术标准。

2)通过第三方公司对相关系统进行测试,找到差距。

3)完善不足之处,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3.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完成之后,要保证通过国家二级等级保护验收。

4.保障措施

计划使用双高工程第二、第三年度资金,提质培优计划资金,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相关企业。

为保证工程质量,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验收。

(六)校园布线治理

1.建设目标

通过对学校各区域的布线进行治理,达到线路符合国家标准,图纸与实际对照,可随时进行扩展与排错的目标。

2.工作举措

此项目与学校其它信息化项目同步进行,在保持与后勤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随着学校道路、建筑、绿化等的进行同步进行。

1)在进行道路翻新时布设地埋线管。

2)在楼宇建设初期考虑布线。

3)对现有楼宇布线进行更新改造。

4)对校园进行无线网络覆盖。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此项目完成后,要在全校园实现无线覆盖,并达到线路查障智能化,可以按照系统提示进行相应管理,在出现故障和管理需求的时候,保证在最小影响下完成修复工作。

此项目完成后,在学校各类施工时,可提着按照图纸进行提示,保证施工时线路安全。

4.保障措施

计划使用专项资金和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七)数据技术融合创新项目

1.建设目标

在前期项目基础上,通过在学校多个位置、多个系统植入相关信息采集终端,达到大数据采集标准。对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应用,实现多种场景的智慧化管理。

在教学上实现对学生的成绩告警,学习建议,在学习上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等的多维分析,提出发展建议,在管理上实现故障预警、数据无因分析等功能,达到后勤设备维护智慧化、教室管理智慧化、人员流动预警、数据对比验证等AI功能。

2.工作举措

此项目是在其它信息化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的,所以在各项目建设前期就要通过统一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统一,保证数据可以进行后期分析和应用。

1)不断培训,提升本校人员开发创新能力。

2)持续积累,保证数据的采集和积累。

3)保持改进,满足各个部门的个性化需求。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此项目面对全校的各类应用,以满足部门需求为目标,以达到部门和用户满意为通过。

4. 保障措施

计划使用专项资金和学校自有资金等资金进行建设。

五、学生工作规划实施项目

(一)班级、学生综合考评机制建设项目

本着“严管厚爱”的育人原则,不断深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2021年秋季开学前制定和试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班级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育人新格局。两年做出特色,创出品牌。

(二)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灵驿站建设项目

目前中高职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心理问题较多,而且程度不一,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年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计划在学院建设一座具有一定功能的高标准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灵驿站,充分发挥心理疏导、情感宣泄、客观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以及办公系统资源,计划2024年年底建立智慧学生管理平台,集人脸识别、学生请销假、门禁、住宿管理、档案管理、学生基本信息查询等一体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迈入智慧化阶段,学生作息、上课考勤、住宿管理、请销假管理等将实现无纸化办公,极大的方便了教师上课和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档案将实现无纸化存放,彻底解决了目前中专学生档案多年沉余的问题。

(四)保障措施

人员保障:学校应按照要求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设立学生工作部,各系部设专职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设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岗位,切实保障学生管理人员到位。设置专门的学生资助机构,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为困难家庭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保驾护航。

经费保障:学校按照要求,每年拿出事业收入的5%作为学生工作费用,切实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机制保障:两校融合,给两所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体制上应该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实行系部改革,学生工作部应工作下移,系部管理,学生工作部起到指导、监督、服务作用,系部管理更有针对性,利于具体问题的处理。处理好团委和学生处的关系,理清思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办学资源与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实施项目

(一)电力增容项目

1.现状

目前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校区用电量总额已超变压器负荷的2倍,教学楼还未安装空调,缺口非常大,存在严重用电安全隐患,而电力增容对于在郑州市区的单位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目前日常保障运转采用错峰用电制度,电力增容费用约300--500万,成本非常高。目前已经联系国电投资,依托光伏发电,由国电全额投资全部光伏发电设备,学校只需按发电量支付电费即可使用,该计划已经邀请国电工程师来校进行实地勘察测量,计划2021年实施。

2.目标

进一步优化教育设备配置,有效解决教育设备用电难问题;加快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步伐,从外部环境上实现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为社会教育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

3.保障措施

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以及规划发展处、财务处、总务处的指导和监督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应由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法规、条例,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体系。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电力增容项目建设小组在学校的统筹管理及资金保障下,根据建设计划的目标、思路、内容,明细职责和分工,使各项工作均有人负责,有人执行,有人检查,确保电力增容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二)地下管网改造项目

1.项目现状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水路管网,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主材料采用铸铁管,主要用于校园内供排水。但是,由于使用年代久远,锈蚀严重,目前漏水点较多,长流水现象严重,造成很大浪费,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学生使用及教职工办公需求,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2.总体目标

通过对水路管网的维修改造,使得管网能跟上学校目前发展趋势,能较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消除用水安全隐患,减少浪费;使得管网在未来较长时间中发挥基本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项目建设的意义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和师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建设与学校发展趋势一致、可以给学生提供正常的日常用水,并且能够体现学校在学生基本生活条件方面优先保障的做法势在必行。

4.改造内容

本次水路管网维修改造项目在不破坏原来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在主管道镀锌管更换,管道井增加等方面进行维修改造。

(三)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

五年规划期间,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校区计划利用1-2年时间,新建10号、11号两栋学生宿舍楼,宿舍面积增加约29663 平方米,可容纳约5000名学生,时代科技中专分批有序离校后,收回两栋宿舍楼并进行修缮。

(四)校园环境提升项目

立足现实,提升和改善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大幅提升。项目主要是对东大门、南大门和现有宿舍楼、教学楼内部修缮工程,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修缮,五楼报告厅、会议室、接待室装修,对校园绿化、道路、文化等分项规划,对整体办学环境进行全面提升,将闲置土地平整,运动场跑道改造、文化设施建设、道路修整、栽种简易花草等。

(五)餐厅和产教学院建设项目

随着学生宿舍资源的增加,招生规模势必会扩大,届时的实训室资源会非常紧缺,等院内时代科技中专离校后,启动2期教学组团实训楼建设,紧邻教学楼,与1期教学组团遥相呼应。与此同时,学院扩大规模后的学生到校后的住、学、玩都已经基本解决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吃,人数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错峰用餐制度也无法解决学生用餐问题,计划利用1-2年,新建一个标准化的大食堂来缓解学生用餐困难问题,新建4-6个产教学院解决学生实习紧张问题。

(六)培训中心建设和教职工家属楼建设项目

职业技能培训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实技能强国、培养大国工匠的必由之路。做好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职工各种专业技能,打造高水平教职工队伍,同时拓展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势在必行;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校区教职工大多数家在郑州市区,未来融合发展后,多数教职工教学和办公离家较远,为了使广大教职工安心在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上班,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实际困难,需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建设培训中心和教职工家属楼。

七、招生就业规划实施项目

(一)招生工作规划建设项目

1.招生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及河南省有关招生工作安排的精神,深入分析招生形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拓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外合作等办学模式的招生,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在校生人数逐年提升。到2025年,年度招生规模稳定到8000人,在校生规模突破24000人。

2.工作举措

根据招生工作需要,印制招生简章等宣传资料;学校各处室、系(部)要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广大教职员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建言献策。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杜绝利用学校公共资源谋取私利,确保高效、有序地完成招生任务。

利用学生集中考试等时间,到地市县考点发放招生简章,收集生源信息;加强郑州周边宣传力度,多渠道联系郑州近郊中学,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学生到校参观;加强与地市(县)招生办的联系,积极收集县区学生信息,扩大学校知名度;聘任校外招生专干。招生专干与学校签订招生协议,明确宣传区域,驻地开展招生宣传;在教育厅招生服务报名平台刊登学校宣传信息和链接,招生就业处负责收集数据和信息整理;加强网络宣传。及时更新学校网页,保证网络畅通,利用学校网络公共平台(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QQ)进行招生宣传,由学校统一宣传内容、联系方式等,不得发布与学校招生宣传内容不一致的信息。;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由合作学校负责招生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按照注册学籍学生人数核准招生人数,招生就业处留存新生信息;校企合作办学由企业负责招生、教学、管理,院校做好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双方协同开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的招生工作,扩大“3+2”学制联办、五年一贯制、国际教育等招生规模;在做好全省统一招生的宣传外,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单独招生、对口升学招生、扩招的招生工作。

3.招生工作考核与评价

为调动教职工参与招生宣传的积极性,参照学校相关招生政策,对教职工招生宣传效果好的,给予表彰,招生效果以实际报到新生人数进行评价。

4.保障措施

近几年,学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国家职教政策红利,虽然学校招生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勇于开拓创新,对标对表招生就业工作中各个风险点,积极开展自纠自查,找短板补弱项,不断健全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就业指导规划建设项目

1.就业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路子,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到202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对口就业率达到85%,平均薪资水平达到4500元/月。

2.工作举措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突破95%,对口就业率突破80%,但受疫情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就业政策宣贯力度,努力做好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常态化工作,厚植大国工匠情怀,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1)开展学业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进行学业规划与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和职业,增强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自觉性,培育职业精神;引导学生选择职业、规划职业,提高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3)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就业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求职技巧,疏导求职心理,促进顺利就业。鼓励开展就业后的跟踪指导。

4) 开展职业生涯咨询。通过面谈或小组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了解创新创业的途径和方法,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就业跟踪及评价

就业工作考核与评价是加强就业工作管理、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促进文明离校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考核与评价每年度考核评价一次,考核结果列入学校工作评价体系。

1)就业跟踪服务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协调,对应往届毕业生、毕业生家庭或其工作单位进行回访。

2)招生就业处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跟踪记录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表》的制定,各个教学系也可根据本系各个专业的特点,增加跟踪服务内容。

3)参与跟踪服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跟踪服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跟踪服务具体操作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项工作。

4)招生就业处根据当年的跟踪服务回访资料,写出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

5)针对回访中收集的向学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学校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逐项落实。针对回访中需要学校在工作、再次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毕业生,学校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要长期关注这些毕业生。

八、校企合作规划实施项目

(一)校企合作规划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步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通知精神,

以工业为基础,安全为特色,围绕以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筹建的8个高水平专业群,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原则,与国内相关产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文化交融”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2.工作举措

五年内,计划与十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拟筹建中兴ICT产业学院、慧科软件学院、机械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工业安全产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京东电商学院7个二级学院;拟就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动漫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与相关企业建业共建合作。

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中兴ICT产业学院、慧科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设完成。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市场营销校企专业共建完成。

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机械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京东电商学院建设完成。动漫设计、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校企专业共建完成。

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工业安全产业学院建设完成。

3.实施保障

1)“双主体”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监督与指导二级学院工作;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甲乙双方相关领导及专业负责人组成,二级学院的日常工作由校企双方负责。学院人员由学校参研师资与企业工程师构成。其中企业负责二级学院合作专业方向的运营及管理。一是成立二级学院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校企合作办公室、招生就业处、教务处、财务处、二级学院校方派驻院领导、企业方等职能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基地的有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人力、财力、物力保障;负责督促、检查基地建设的实施,研究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二是成立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专家和企业方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审定、指导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建立委员会长效对接保障机制。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至少进行2次管理决策会议,研究、监督、指导二级学院的产教融合等各项工作,并对学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至少进行2次专业指导会议,规划、探讨、总结二级学院的建设及运营情况。

(2)企业投入内容及经费保障

校企合作企业方为二级学院注入品牌、课程、实训设备、师资、就业等元素,引入与相关产业发展同步的课程体系及实验实训环境,对高等院校已有专业进行升级或者新建专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进行双师型队伍培养并提供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指导服务,培养面向多领域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企业为每个开设专业配置教师团队,提供专业课程,配置就业经理,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方派驻团队人员工资及日常费用由企业方负责。二级学院基础设施建设:由学院负责提供2000平左右场地;企业方负责装修及室内办公设施投入,学院建设环境风格按企业方整体的VI模版进行设计及建设。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投入:根据合作专业数量及专业课开设学期需求,累计投入相关实训设备,预计2年-3年内全部投入完成。

3)教学效果、科研成果评价

二级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为全面提升办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二级学院的影响力,结合办学中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学生管理、活动开展、就业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结,以月报形式每月汇报至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每学期末,企业方团队及团队成员进行工作考核,采取企业团队自评、学生满意度评价、学校领导评价等形成报告文档,提交汇报到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对汇报内容进行审核及反馈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院合作专业提升质量,在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建设成为相关产业、行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

九、培训工作规划实施项目

(一)校内培训规划建设项目

继续加强以“1+X”为主体的校内培训。当前学校已获批传感网应用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Web前端开发、网店运营推广、幼儿照护、数字创意建模、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网络安全运维等8个“1+X”证书试点,基本达到开设专业1+X证书全覆盖。在未来1-2年内完善第一、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争取在校内实现1+X证书全面推广。

完成“1+X”物联网应用开发、幼儿照护考核站点审批工作。加强教师培训,2020年我校有39位教师通过参加1+X培训,并获得培训师证书。未来5年内,完成100名教师参加1+X培训,并且获取培训结业证书。贴近学生需求开展培训工作,例如普通话考前培训、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对口单招考前培训等。

(二)线上培训规划建设项目

继续建设好线上培训平台,不断开发线上课程,使之能够满足开展线上选课、学习、考核、发证的基本需要。下一阶段将进行课程开发、上线等工作,争取8个职业(工种)3个级别的课程全部开发完毕并且上线,并且开发对口升学考前培训及专升本考前培训的相应课程。

与广之丰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河南工业和信息化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在课件制作、技术选题等方面做好工作提升质量外,还要重点做好平台的宣传提高注册学习人数工作,在年注册培训近1000人次的基层上,争取在3-5年内注册培训人数达到4000人次。

与郑州市人社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和郑州富士康合作开展技能鉴定相关工种的线上培训,目前已注册学员500余人。下阶段将继续加强与郑州市人社局的合作,完善线上课程体系,争取注册学员达到每年2000人。

(三)培训品牌规划建设项目

1.企业培训

设立不低于3个企业职工培训服务站,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课程和计划,提供培训师资和设备,开展订单式和套餐制培训;完成新型学徒制培训每年800人次。

2.社区培训

开发社区培训资源,突出便民和公益的培训特性,开展青少年机器人编程、幼儿照护等服务社区工作发展,提高居民素质培训工作。

3.继续教育

立足本校生源,了解中专学生的升学情况,继续推进成人专科继续教育学历提升规模。借助两校融合的机遇,积极开拓融合院校专升本继续教育学历提升规模,并且计划对接更多的高职高专院校,探讨更多的合作模式。探索新开辟国外留学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市场板块。力争年新增学员200人。

4.争取省市“考试基地”项目,打造考试品牌

转变工作作风和思路,适应市场变化,对内提升业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打造考试精品试点单位,提升自身实力,对外积极与省、市人事考试中心和其他招聘考试中心沟通联系,争取省市“考试基地”项目建设,打造考试品牌。加强外考业务宣传,努力利用周末和假期期间承接更多的考试业务,为学校宣传树口碑,为教职工谋福利。

5.创办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加强青年创业培训。

立足两校融合的契机,深挖内部资源,服务广大学生,加强与电子商务系合作开展电商领域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指导帮扶青年创业培训,增强院校电商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

(四)培训工作综合实施保障

1.建立培训机制

1-2年时间建立3个学校专业群(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的培训课程设置和推广,协助专业系部培养多名培训骨干教师;后3-4年时间各系部全覆盖,骨干培训教师达到30人,完成8个职业(工种)的培训精品课程建设。

2.技能认定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深入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完成职业资格鉴定向技能等级认定的过渡工作,在职业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定期宣讲;规范认定考试流程,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结合我校各系部专业发展,与校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合作,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完成每年1万人次的技能等级认定。

十、学校科学研究与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作规划实施项目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围绕“科技兴院、以研促教”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学院教科研整体水平为目标,组建两校统一架构的教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制定规范可行的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制度。

2.工作举措

1)组建两校统一架构的教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组织实施。

2)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教科研成果的评估鉴定、职称评审等。

3)逐步建立完善《两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两校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两校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两校专利管理办法》、《两校横向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及经费管理》等相关教科研制度。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明确职责,制定年度任务目标。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强化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问责。

4.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建立问责机制。

(二)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培养。培育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教科研骨干,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2.工作举措

1)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将技能竞赛、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等为主题方向,建设2-3个科技创新团队。

2)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要对象,深度产教融合,培育1-2个科技产业基地。

3)从教育教学、教科研先进教职工中逐步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进入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产业基地等进行重点培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养30名左右教科研骨干,从科研骨干中培养10名左右院内学术带头人,推荐培养若干名省级学术带头人、中原教学名师等。

4)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为主要合作伙伴,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3.项目考核与评价

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将教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审、“称号”推荐、优秀评选挂钩,给为学院发展及影响力做出重大贡献个人或集体,学院给予特殊贡献奖励。

4.保障措施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领导举办专题报告,不定期组织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术报告会。适时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途径和培养规律。

2)制订完善教科研制度,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强化基础研究,稳定纵向课题,扶持横向课题,拓宽课题申报途径,提高课题、论文、著作等教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数量。以省及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积极跟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承担重大课题,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2.工作举措

1)鼓励院校职工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不低于50篇,核心期刊不低于5篇。

2)组织、引导教师参与教材、著作编写,主编、参编教材、著作不低于50部(其中校本教材20部左右)。

3)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达到80项,省级课题达到50项,争创国家级课题1-2项。

3.项目考核与评价

建立教科研项目积分办法,每年组织一次教科研领军人物评选,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以此激发广大教职工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保障措施

1)落实科研项目管理起点公正、过程公开和结果透明。

2)教科研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院校不断加强对教科研经费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学院各种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确保教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

1.建设目标

应用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小微企业。围绕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紧贴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专业建设应用层面的技术创新与集成,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科研攻关等,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2.工作举措

1)通过专业群建设,培育科研创新团队的的专业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

2)深入厂矿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解决企业困难,通过科研创新团队,与企业协同进行技术研发,争取通过科技开发或技术服务中小微企业1-2个项目,取得发明专利2-3项。

3.项目考核与评价

与企业共同建立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保障措施

1)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要合作对象,辐射与专业群紧密关联省内中小微企业。

2)与企业共同建立科技研发基金,确保科研经费支持。

(五)学报期刊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

建立学院学报期刊,高质量办刊,彰显学报的办刊特色,推动学报期刊品质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打造精品学报,不断提高学院学报的学术影响,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2.工作举措

1)“十四五”规划第一年度,做好人员准备、栏目建设、刊文征集制度建设、发行准备等工作。

2)第二年度试行刊发,以季刊发行,电子版发行为主,纸质为辅。

3)第三年度正式刊发,月刊为主,争取省级发表期刊。

4)第四、五年度,学刊逐渐成熟,加大发行质量,提高学刊影响力。

3.项目考核与评价

建立学刊考核评价制度、刊文征集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投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保障措施

1)通过建立制度,保障学刊长期、稳定发行。

2)保障资金长期稳定投入,融入教科研积分办法。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实施项目

(一)理念识别系统(MIS)建设项目

理念识别系统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抽象程度各不相同、诉求点各有侧重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治学主张、学校精神、价值观等组成,并借助于校歌、校训和一系列叫得响、传得开、有一定美感的宣传语等有形载体得以传播。主要内容:

1.学校基本理念规划征集、修订和完善(含学校核心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2.学校办学理念规划征集、修订和完善(含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策略、培养目标等);

3.学校管理理念规划征集、修订和完善(含管理原则、人才理念、服务理念等);

4.学校口号誓词类规划征集、修订和完善(含学校校歌、口号、教师誓词、学生誓词、学校宣言等);

(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建设项目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高校形象的静态表现,是从外观上对学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学科专业特点等抽象因素转换为具体的符号概念,来表达和传播高校信息。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大学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包括校名、校标、校旗等标志性事物,平面和多媒体宣传品等等。主要内容:

1.学校标志设计规划征集、设计(含标志及标志创意说明、标志墨稿、标志反白效果图、标志方格坐标制图、标志预留空间与最小比例限定、标志特定色彩效果展示等);

2.学校标准字体征集、设计(含学校全称中英文字体、学校全称中英文字特方格坐标制等);

3.学校标准色征集、设计(含学校标准色、辅助色系列、背景色使用规定、色彩搭配组合专用表等);

4.学校象征图形征集、设计(含象征图形彩色稿、象征图形延展效果稿、象征图形使用规范、象征图形组合规范等);

5.学校基本要素组合规范征集、设计(含标志与标准字、组合多种模式,标志、标准字与信息组合多种模式,基本要素禁止组合多种模式等);

6.学校办公事物用品征集、设计(含名片、信封、信纸、便笺、文件夹、档案袋、卷宗、教案、备课本、笔记本、餐卡、电话留言本、聘书、荣誉证书、公告栏、办公桌标识牌、教师证、学生证、参观证、垃圾箱、宣传栏等);

7.学校公共关系用品征集、设计(含校旗、挂旗、吊旗、竖旗、桌旗、纸杯、杯垫、专用请柬、邀请函、明信片、贺卡、台历、手提袋等);

8.学校部分服装征集、设计(含运动帽、文化衫等);

9.学校标志符号指示系统征集、设计(含学校名称大理石坡面处理、门牌、玻璃门标识牌、楼层标识牌、地式道路指示牌、停车场区域指示牌、警示标识牌、光盘封面规范等);

(三)制度文化建设项目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各种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群众行为规范、习俗等方面,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和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基本保障。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是既要用制度管人,更要用制度服务人、培育人。主要内容: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职责明确、勤政高效、和谐进取、开拓创新的内部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教育规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包括学校章程和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等。注重制度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障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调动和激励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激励引导制度,如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等;对违纪师生进行惩戒的制度,如处分条例、奖惩规定等;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制度,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如学生行为准则、教师行为准则、领导干部行为准则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使用规定、教室管理规定、实验室管理办法等。

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扎实把廉政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4.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可和理解,并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风气。

5.抓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四)行为文化建设项目

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以及生活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建设行为文化,就是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积极参与以大学精神为导向的特色大学行为文化活动,使践行大学精神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要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内容: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和优秀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等,培养一批爱生乐教、教书育人的典型,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2.建设良好的学风。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用优良的学风引导广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好学上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品行,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日常管理,整肃考风考纪;每年举办一次以“做文明学生 树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周活动,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进一步深化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好“师生心理健康周”、诚信教育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培育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努力开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4.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学校特色和学生全面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形式,打造特色,塑造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梳理、整合现有各类文体活动,继续搞好“青年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传统文化项目,继续抓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文艺晚会、校运会等文体活动,不断开辟新项目;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暑期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提升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学习之余从事各类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5.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激励机制建设。实施“一校一品”工程。鼓励各系结合部门实际,加强自身形象设计和宣传,注重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师资、品牌活动等建设,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系部文化品牌。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单位予以表彰,营造人人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成长成才做贡献的整体氛围,形成全校师生和各单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五)环境文化建设项目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本身即是一种物质文化,还会对精神文化以及各类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环境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强调环境育人的主体功能,从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入手,从学校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努力建设布局优越、整洁优美、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环境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具体内容:

1.校园环境景观建设。深入挖掘我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突出学校的精神与特点、彰显师生典范等方面开展校园环境景观建设。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校园环境景观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文化长廊和雕塑,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

2.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范各类报纸、刊物的出版发行,加强校报工作,推进品牌栏目建设;加强报告厅、宣传栏、电子屏、报栏等文化阵地管理;重视网络作用,推进师生共享的校园网建设,加强对校内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数字化校园”在学生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3.墙廊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的文化建设,在各教学楼、学生宿舍走廊、实训馆、图书馆、食堂等地,开展墙廊文化建设,由学校统一布局和规范内容、并拨付专项经费,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宣传窗口。

4.路标、门牌指示牌建设。对学校主要建筑、道路、景观命名,并按统一的标准设置指示牌。

5.文体设施建设。尽快对安全学院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在对如校史馆、荣誉室、体育馆、运动场、教工活动中心、学生社团中心等文体设施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建设需求。

 

 

 

第六部分  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个系部处室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建设学校的强大合力。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确保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学习,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梳理完善并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保证两校融合的根本举措,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将把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内涵建设评价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作为制度建设的三大重点,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建立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激活学校发展潜力、提高学校效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二、加强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处室、系部主任作为成员,下设五年发展规划实施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任务的分解、实施的考核。全面加强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融合发展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统筹两个校区,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统一。

三、强化党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正确前进方向,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学校基层党组织锻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新形势下,学校依据融合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把党建工作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以“规范、创新、实效”为主旋律,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建“五好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完善党员生活制度,健全完善党员责任区、示范岗等制度,推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把我校建成中西部一流职业院校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四、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政府《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豫政〔2019〕23号)的通知要求,积极落实生均财政拨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项目专项资金;积极拓展多元办学空间,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社会资金,增强自身再生造血功能;下大力气拓展社会培训,努力使之成为学校创收的新增长点。同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科学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投资重点,完善资金使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深化改革,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根据河南省政府《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豫政〔2019〕23号)文件精神,推进以两校融合重新规划专业布局为目标、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教职员工聘用制,推进同工同酬,挖掘知名专家教授、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继续实施和完善包含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督察层和保障层五个层面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系部职责,深入推行院校系部两级管理机制,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七部分  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

一、修订完善《学校五年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条例》,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充实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学校五年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力量,更好开展学校规划实施情况的过程监督,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予以纠正。

三、认真开展规划执行情况年度自查自纠工作,每年8月,组织各职能处室、系部开展五年规划年度自查自纠活动,形成部门年度自查报告,对照规划要求和目标,逐项说明落实情况,对未能完成年度规划目标的,要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四、主动联系、自觉接受省工信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顶部 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版权所有©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校办:65853308(北校区)56565600(南校区)招生热线:65853325
技术支持: 65853326 (信息中心) pv总量1087835 访客总量582648

豫ICP备15003473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QQ校友群